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名不见经传。1927年10月,毛泽东引兵井冈,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从此,井冈山名扬天下。
1959年3月5日,谢觉哉初到井冈山时,诗赞井冈山:“祝贺你以前是中国的第一山,今后永远是中国的第一山。”1962年3月5日,朱德重访井冈山时,挥毫题写“天下第一山”。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群与全国道德模范、革命烈士后代座谈时指出,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
多次上井冈山,每次走进井冈山,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走进历史博物馆,参观旧居旧址,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重温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感悟井冈山精神的丰富蕴含,思索井冈山道路的历史意味。
八角楼的灯光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八角楼的灯光》那熟悉的旋律,传颂着一个美丽的地方——茅坪。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落脚茅坪,这是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在此。茅坪的老屋都留下了革命者奋斗的足迹,承载着井冈山斗争的苦难辉煌。
茅坪河畔的谢氏慎公祠由多栋房子构成,后院有一栋客家风格的赭黄色、砖土结构的二层楼房。房子阁楼顶上开了一个用来采光的八角形藻井,“八角楼”由此得名。一直到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毛泽东经常在此居住和办公。
八角楼门楣上,挂着郭沫若题写的“茅坪毛主席旧居”红底金字匾额。走进八角楼,沿着窄而陡的木梯登上小阁楼,左侧就是当年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房间。阁楼只有10来平方米大小,顶部是一个八角形天窗,墙上有一扇木格窗户。窗户前,摆放着一张案桌,上面摆着一个竹筒铁盏青油灯、一个砚台。油灯有一小截小油筒,穿上一根铁丝,搁上灯芯用来照明。油灯十分粗糙,已被熏得乌黑发亮。左边的墙角有一方床架子,床边有两张高背椅。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八角楼上》的课文,描绘了毛泽东在八角楼工作的情形。当年,毛泽东身在信息闭塞的大山深处,就在这个简陋的房间内,在昏暗的青油灯光下,写下了两篇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八角楼的灯光犹如刺破黑暗苍穹的一道闪电,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大井的读书石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曾有三处住所:八角楼、大井和茨坪。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大井村,当地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腾出房子给工农革命军做营房。毛泽东的住处位于大井村中央,房屋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因墙壁为白色,当地老表习惯称之为“白屋”。毛泽东的屋子很小,家具简陋,木板床上铺着的稻草,仿佛还在散发着当年的味道。
如今所见的大井毛泽东旧居,是1961年在原址上按照原貌重修的,仅存的半堵残墙被镶砌在新墙之中。井冈山大井毛泽东旧居门前,伫立着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这块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问题,人们亲切地称其为毛泽东“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终生与书为伴,但当年井冈山地处偏远、生活动荡,加上敌人严密封锁,毛泽东手头可读的书肯定不多。正如他在《讲堂录》中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毛泽东重视读“有字之书”,也高度重视读“无字之书”。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毛泽东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接触实际、认识实际、研究实际,努力读懂中国社会这本“无字之书”,深刻把握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承载着一代伟人在艰难岁月里求索不止的感人故事,见证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走到哪里就把学习思考带到哪里的可贵品质。
挑粮小道的“荷树对”
井冈山根据地,“介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东西南北方圆“共计五百五十里”,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随着队伍的壮大,粮食供给成为大问题。1928年12月间,朱毛红军在井冈山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红军指战员靠肩挑背驮,每天往返近百里,把30多万斤粮食从宁冈运上了井冈山,有效解决了根据地的给养问题。
在朱德、毛泽东第一次会面的龙江书院内,有一副对联:“白军里将校尉饮食不同,红军中官兵伕薪饷一样。”这副对联准确揭示了红军和白军官兵关系的天壤之别。如今,黄洋界下有一段红军挑粮上山的“挑粮小道”,从山脚下的源头村直抵海拔1300余米的黄洋界哨口,全长3.1公里,高差700米,尽是羊肠小道,山高路陡、崎岖不平。开国上将朱良才撰写的《朱德的扁担》一文,讲述了红四军军长朱德身先士卒、积极挑粮的故事,后来也编入了小学语文课本。
当年毛泽东尽管公务繁忙,依然亲自参与挑粮运动。黄洋界哨口附近,有一棵高大的荷树,树龄已有200多年。挑粮上山时,毛泽东常和战士们在荷树下歇脚。当年,毛泽东曾在这里问红军战士,站在黄洋界上能看多远?红军战士说,能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挥手指向远方说,在这里能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一次对谈,辉映历史;一种眼光,穿越古今。“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总结的党百年奋斗积累的10条宝贵经验之一,也是“荷树对”留给后人最为重要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