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领秀中原商圈流动党员联络服务站,商圈党委书记薛诚正在登记前来报到的流动党员信息,向他们发放学习大礼包,介绍在商圈创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
作为襄阳市中心城区,樊城区拥有7个商业综合体、8个商贸市场、500余家限上商贸企业。随着商贸市场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樊城区人口流动日趋活跃,2023年,全区流动人口约20万人,流动党员达1800余人,且多为市场主体、在外务工群体。为破解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学习教育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近些年来,樊城区深入实施全市“暖流汇襄”行动,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摸排纳管、教育培养和作用发挥全链条机制,切实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推广“四个一批”工作法
让流动党员应纳尽纳
“现在,每一名流入到我们辖区的党员,相关流入信息都能在系统查询到。我们会第一时间与本人取得联系,提醒党员及时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参加组织活动。”樊城区汉江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郭文华介绍。
为全面摸清流动党员底数,按照“一支部一本账”要求,定期开展流动党员摸底排查,组织镇(街)、村(社区)动态掌握流出党员情况,录入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流入地党组织掌握报到情况。用好党务公开栏、LED宣传屏、微信群等宣传载体,引导流入党员主动亮身份,逐人分类建立信息台账,做到党员流入流出地、联系方式、就业情况、现实表现和利益诉求“五个清楚”,确保底子清、数据新、资料实。
采取“一方隶属、多方管理”方式,创新推广属地接收一批、外地转走一批、双向托管一批、组织关系转入一批“四个一批”工作方法,实现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应纳尽纳。通过流入流出联动建、网络云端延伸建等方式,与公安、人社等部门信息互通,在流动党员聚集地设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持续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把组织活动延伸到流动党员身边,把流动党员紧紧聚拢到党组织周围。
“一对多”联系帮带
畅通帮扶助困全链条
一大早,流动党员钟小光就收到了支部微信群里的通知,晚上7点半通过腾讯视频会议开展支部主题党日,并请他作为流动党员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我们支部每月都会举办一次线上主题党日,不少流动党员都觉得,通过这种形式参加组织生活很方便,也很有效果。”牛首镇熊营社区党总支书记孙运新介绍。
完善“一对多”联系帮带机制,组织镇(街)、区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村(社区)“两委”班子等“一对多”联系帮带流动党员,负责日常联络、督促学习,畅通流动党员思想汇报、教育培训、帮扶助困全链条,帮助协调解决突出问题262个。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立体化流动党员学习课堂。打造“清小帮”线上流动党员服务品牌,依托樊城党建等新媒体平台,定期举办云端研讨、网络“三会一课”等活动,累计推送各类学习资料900余次,“微党课”200余篇,实现流动党员线上学习全覆盖。
线下依托镇(街)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设立284个流动党员联络服务站,打造学习角89个,利用流动党员返乡时机,组织开展各类微课堂。同时,瞄准流动党员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依托襄西月季苑、味都产业园等研学基地,邀请实用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现场教学,分批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学习体验活动,激活阵地“磁场效应”,实现流动党员与自管党员同学习、同进步。
实施“招引归雁”工程
吸引流动党员返乡就业创业
“过去我一直在外务工,偶尔也有回家的想法。后来一直保持联系的镇党委拿着政策找上我,把我‘领’回了家,从此担起改变家乡的重任。”牛首镇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伟说。
樊城区聚力实施“招引归雁”工程,在党组织的温暖、亲情友情乡情的感召下,大批在外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纷纷返乡创业。紧盯村(社区)“选人难”、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结合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挖掘和引回,突出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双好双强”标准,从年龄学历、工作能力、日常表现量化资格条件,先后将26名返乡创业流动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培养,组织参与党建、综治、民生服务等村级事务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拔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设立“流动党员先锋岗”,常态化开展认领“微心愿”活动,将流动党员自身优势特长与就业困难群众、留守老人儿童、五保人员等困难群体需求精准匹配,通过提供就业信息、结对助学、技能传授等方式,给困难群体送温暖、送爱心,帮助解决“微心愿”186个。
组织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一策”活动,鼓励支持流动党员发挥自身人脉、资金、资源等优势,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先后吸引200余名流动党员返乡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