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组织生活

葡萄缀枝头 日子有奔头


时间:2024年12月13日 14:45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初冬时节,走进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百余亩葡萄大棚犹如一排排银色的波浪,一直延伸到山脚;葡萄园内,枝叶渐次变黄,在朝阳的映照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画面。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一村毛竹山村考察调研,详细询问葡萄产量、品质、销路、价格等情况,并到村民王德利家中看望。王德利当时告诉总书记,他们家种了12亩葡萄,农闲时外出务工,2020年家庭收入超过14万元。总书记听后十分高兴,他说,“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依靠勤劳智慧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近些年来,南一村党总支一班人带领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发展壮大葡萄产业,建设和美乡村,将一个穷困的落后村建成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南一村也因此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让群众富起来,党组织先要强起来

“毛竹山,泥瓦房,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曾经的毛竹山村,十里八乡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现如今,“毛竹山,葡萄香,家家户户住楼房,有女就嫁毛竹郎。”却是南一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毛竹山村是南一村的一个自然村,曾经的南一村,村民靠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或打短工为生,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当时,在南宁从事文化产业的党员王军荣事业稳定,接到家乡“求贤”消息后,他没有丝毫犹豫,返乡担任南一村党总支的组织委员。村“两委”班子年纪偏大,活力不足、干劲不足的窘境,是南一村面临的一大问题。

穷则思变。上任后的半年里,王军荣跟着老书记,把南一村24个自然村、1000多户村民家基本跑了一遍,终于摸清了落后的“根源”:党支部凝聚力不强、村上没有发展方向。

“让群众富起来,党组织先要强起来。”在一次村“两委”会议上,他把掌握的情况以及想法,向党组织交了底:“我们不能改天,但可以换地。庄稼长不好,就试试别的,总不能轻言放弃。”他的坚定让大家心动起来,村“两委”决定带领群众找出致富新路子。

刚开始,大家把希望寄托在柑橘种植上。三四年后,柑橘终于挂果,却遭遇致命的黄龙病。村民不得不把所有柑橘树砍掉,重新种上单产低、效益不高的水稻。

为此,镇政府专门请来农技专家,给南一村“把脉”。专家发现南一村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建议改种产量大、技术门槛低的比昂克葡萄。

有了柑橘事件的“前车之鉴”,不少村民心有余悸,甚至拔掉了刚种下的葡萄苗,偷偷种回水稻。

为了给村民吃下定心丸,村党总支组织村民去资源县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村党总支还联系农村信用社,为愿意种植葡萄的村民提供每亩5000元的专项低息贷款。

有了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党员王海荣、王世迁等成了第一批种植葡萄的带头人。王海荣家的两亩地,在改种第二年就挣了14000多元,不仅还上了贷款,还净赚4000元。这也让村民放下疑虑,纷纷加入葡萄种植行列。几年间,南一村就有500多户村民种上了葡萄,种植面积逾300亩,人均收入超1.5万元。

壮大产业不能断档,否则就对不起村民

随着市场日渐饱和,南一村的葡萄风味开始不受欢迎,且集中上市导致阶段性供过于求,有时只能卖到2—3元钱一斤。2021年,村“两委”换届,王军荣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第一时间向乡镇寻求帮助。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才湾镇大力推动村党总支与广西农科院、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开展联建共建,引进葡萄种植领域专家人才。科技特派员张瑛、何建军等人常驻田间地头,在多番试验、调研后,建议更换单价更高、风味更好、更易储存的葡萄品种。

改良品种意味着从头开始。初尝甜头的村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愿意冒险:“我们的地一直种的都是老品种,换了新品种能保证有好收成吗?”

此时,党员种植大户王海荣狠了狠心,当着乡亲们的面,砍断了郁郁葱葱的藤蔓:“这次还是我家先种,有什么后果我担着。”为打消村民顾虑,王海荣与村“两委”及部分致富带头人拔掉了十多亩比昂克,开始试种妮娜皇后和阳光玫瑰等新品种。

妮娜皇后葡萄果粒饱满浑圆,犹如红宝石一般,售价一度高达200元每公斤。但其管护技术复杂,着色十分困难,产量和品相极不稳定。

村“两委”成员自掏腰包买书自学、外出考察,在攻克挂果率低、着色难且不均匀等技术难题后,次年就迎来了丰收。

“壮大产业不能断档,否则就对不起村民。”王军荣说。南一村党总支在县委、镇党委的支持下,成立葡萄种植协会,组建技术帮扶志愿服务队。

线下,邀请市、县农技专家和致富带头人,每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线上,依托全州县党建“云互动”视频系统,让村民随时随地参与线上葡萄种植技术培训,与专家在线交流互动。通过送技上门,共帮助群众解决葡萄种植病虫害、管护问题等28个。

种下果苗,搭立新架,疏花育果,冬日堆肥……春来冬去,葡萄园里的传帮带从未停止。南一村党总支联合科技特派员,帮助村民改进钢架结构的大棚,下雨天也能在大棚里劳作,提高了劳动效率。“昨天张瑛老师还打电话,让我叮嘱老乡们,别着急堆肥,等她过来看看再确定时间……”村民王新明说。

多样的葡萄品种延长了上市期,乡亲们的农忙时间虽然越来越多,但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还流转了不少周边村的土地,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

为了提升葡萄品质,村党总支因势利导,带领党员群众建起了“5G智慧葡萄果园”系统,采用限根栽培、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大幅降低葡萄病虫害发生率。目前,南一村辐射带动种植葡萄面积3000余亩,年人均收入超3.8万元。

村庄变村景,村民乐享发展红利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90年前,中央红军在湘江两岸与敌人展开了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其中之一的脚山铺阻击战,就发生在南一村脚山铺自然村。

红色印记与蓬勃的葡萄产业交相辉映,书写着南一村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这个小山村人气越来越旺。南一村党总支也有了新的目标:开发红色旅游路线,发展葡萄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让村庄美和环境美有机融合。

“原来这里是禽舍,一到下雨,粪便污水直接流到村道上去。”村民罗玲玲一边固定竹篱笆,一边笑着介绍她家的菜园。如今,这个不到十个平方米的“微菜园”,种满了各色蔬菜,也为美丽乡村增添了一隅绿意。

起初,村民提升村容村貌的意识不强,有的村民建房随意无序,房前屋后垃圾成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南一村党总支认准了一条,“村庄变村景,让村民乐享发展红利。”

村“两委”班子通过走访座谈、召开村民会议,共同规划农业功能区2000亩、生态保护区300亩,改造18个自然村937栋房屋,打造富有特色的桂北民居。同时,运用积分管理,发动村民在房前屋后打造“微菜园”“微花园”“微景观园”等“三微园”,村容村貌为之一新。

3.5米宽的绕村水泥路被青山绿树掩映,村内一栋栋小洋楼排列整齐……昔日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红色战场,如今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近两年,进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南一村专门成立了“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引导各家各户管好卫生。现在,大家不再随意乱丢垃圾,路上看到还会主动制止。

目前,全村培育农民导游21人,已发展农家乐、小卖部30多家,带动15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2023年,南一村累计接待游客83万多人次,带动全村户均增收近万元。

现在,王德利家也成了南一村的网红打卡点,门口的小摊位上,乡亲们自制的红薯粉、辣椒酱摆在显眼位置,十分走俏。

“别看我这地方不大,每年能多挣三四万呢。”午后的阳光照进小院,王德利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