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用好人才资源,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多点发力、同向用力
钻牛棚,查用药,盯产量……初见23岁的刘墨轩时,很难把眼前的“牛倌”与大学生相联系。
辞了城里的工作,来到河北保定曲阳县嘉禾镇大盖都村当兽医,刘墨轩并非一时冲动。相反,他心里有笔清晰的账:收入有保障,每月5000多元;职称有倾斜,评上助理兽医师指日可待;工作很对口,大学学的是动物药学专业;创业有支持,政府设有“新农人”基金。种种利好,让人干劲满满。
利好来自改革。保定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改革以来,针对人才下乡需求,面向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出台生活补助、职称评定、创业支持等配套政策,已引来600余名大学生。制度保障,让人信心坚定、冲劲十足。
如何更好为乡村引才育才,是一个老问题。大学生能下沉、愿进村,留得住、发展好,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找解法、巧搭台。
对供需精准把脉,才能找到人才与乡村的契合点,让人才精准匹配乡村大舞台。乡村引才不是盲目地引,必须立足实际、科学布局。出台相关政策前,保定先摸底了乡村人才现状,发现博士农场、农业科技特派员已有不少,但还缺少年轻力量;又调研了乡村发展情况,明确了农业企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数量多且人才需求紧迫。因此,当地确定引才方向为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既为乡村蓄力,又为企业输血。看准问题,明晰导向,引才就更有针对性。
给展示的舞台,更要搭成长的平台,提升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在乡村,一些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水平高,却精力有限;一些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虽全职在岗,却经验不足。怎样取长补短?曲阳县探索建立“专家小院”。以建在君旭牧场的小院为例,专家团队提出科研方案,刘墨轩跟踪数据、做好分析,双方通力合作,找到了“最优解”。这个过程中,小刘于实战中锤炼技术、增长才干,为更好发挥所长打下基础。可见,“专家小院”犹如人才协作的“连通器”,也像用才育才的“孵化器”。成长靠啥?合作的好平台,协同的好机制。在引才过程中,增强育才功能,就能更好实现助推发展与助人成长的双赢。
留住人才,更要当好强大的“后台”。不可否认,多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唯有在人才政策上强配套、抓落实,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的张博奕,是保定首批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之一。一年多来,他将部分中药材品种的脱毒苗成活率提高了25%以上,还在政策支持下,利用温室大棚的空闲时段进行果蔬种植,带动农户增收。这样的双向奔赴,动力强、可持续。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到完善农村生活设施……一切都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必须因地制宜找准方法路径。千方百计用好人才资源,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多点发力、同向用力,才能把乡村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真抓实干、久久为功”。聚拢人才力量,让人才和乡村共同加速成长,广袤农村大地一定会涌动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