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以《武汉市洪山区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为题,报道洪山区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立足“大学之城”资源禀赋,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紧扣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以需求精准匹配、平台梯次承载、项目靶向赋能、服务多元集成为抓手,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探清人才需求,促进精准对接。锚定加快建设高能级大学之城目标,洪山区委组织部牵头成立招才引智工作专班,常态化走访高校人才,选派骨干到高校跟班学习,累计对接450余名科研人才,动态掌握成果转化需求。联动行业主管部门,系统梳理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大健康等领域企业技术需求140余项。通过“企业出题、人才解题、政府助题”机制,定向搭建产学研桥梁,累计推荐47名高校专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开展“揭榜挂帅”行动,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9个,带动研发投入2700万元,年度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40亿元,构建“需求—供给—转化”闭环生态。
建设合作载体,推动成果落地。聚焦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要求,发布区“山水星光”计划,统筹大学空间与城区空间,盘活高校自有地、市场商业用地,构建“孵化器—楼宇—园区—环大学带”四级发展空间。围绕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建设布局星创空间,为科研人才提供办公空间。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洪山科创大厦,集成人才市场、产教融合中心、金融资本基地等多项功能,吸引数十家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企业入驻。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湖北洪山实验室,在运营保障和研发大楼建设等方面给予1.3亿元资金支持,汇聚高层次人才近300名。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制机制,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引导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加强资金支持,加速项目转化。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增长机制,年均列支3.5亿元资金支持创新发展。探索试行“先投后股”改革,设立首期规模2亿元资金池,支持具有产业引领和创新引领效应的早期项目,现已支持金额超6000万元,超过一半为高校院士、教授、博士团队项目。以“洪山引导基金”和“洪山母基金”为基石,加快构建早期基金群、天使基金群,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目前,签约参股子基金22支、总规模近170亿元,促成40家科技企业落户。推动“科创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迭代升级,着力构建“投贷担保”融资体系。2023年以来,支持近1200家市场主体争取担保贷款14亿元,有力缓解了融资难问题。
优化人才服务,破除创新创业后顾之忧。构建立体化人才服务网络,畅通人才落户渠道,出台人才购房优惠政策,筹集人才公寓房源4000余套,让人才创新创业无后顾之忧。围绕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服务。针对大学生创业,邀请10名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成功创业经历的青年创业导师给予指导;针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开展“相亲相链,携手协作”“洪山·人才有约”等活动15场,搭建高校人才、企业方、投融资机构交流互动平台。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