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组织生活

产业扶贫重要的是“适应性”


时间:2019年12月12日 15:26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发展产业,要有规模和有效益地发展。但是究竟能不能成功、农民能不能受益,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费孝通先生说,农村的工业是从“农业里长出来的”,和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传统经济有着很强的联系。如果搞一些“飞来”的产业,就要解决好适应性的问题。

比如,我们去湖南一个村子进行扶贫调研,该村种植杭白菊很难推广。其实从自然条件来说,杭白菊是很适应这个地区的,但是农民不爱种,主要原因是嫌麻烦。三四月播种,十月才有收获,还离不开人。菊花收获的时候也很难收,有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摘,等到它全开的时候再摘就晚了。那么农民不愿种是不是说明农民很懒?并不是。

社会学做田野调查,不能从表面看问题。菊花之所以“粘人”,是因为农民很“忙”。贫困的农民,家里有更麻烦的事情。他之所以没出去打工,可能是因为家里有卧床的老人或者其他的拖累和负担。既然不能出去打工,他在家就无暇种植菊花,这是同一个道理,他只能种水稻,因为水稻不用天天照看。

农业产业扶贫,最重要的是“适应性”。也就是说,产业要在这个地方活下来,不是适应这里的水土就行,还要适应这里的“乡土”。“适应性”就是要有“乡土性”,这是一个非常有社会学味道的大问题。很多人不懂社会学,只是去算数字账,搞起来就会吃亏。现在有很多投资方,从村里包了很多地,看到什么赚钱就大规模种什么,最终却很难赚到钱,原因就在这里。

产业扶贫是扶贫的关键问题,但是真正做得优秀且长久的产业少,好多产业都是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算经济账,眼睛里没有“人”、没有“农民”。如果搞产业不用当地的农民,而是用外地人或机器人,则另当别论。

农业生产本身有一些特别的困难,很容易偷懒磨洋工,难以监督。这个不像在工厂里,派个车间主任,再安些摄像头,谁偷懒扣谁奖金。扶贫最关键的问题,既不是设施、也不是资金,是人的问题。发展好产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能人返乡。农村的人才和产业发展互为因果,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

另外,扶贫工作和扶贫机制也很重要。我们在调研中感受最深的是一些此前没有的体验。现在说的“脱贫攻坚战”,在有的地方,从表面上看,形式化的东西特别多,比如到处都是表格、材料、文件,有人说是“文牍扶贫”,然后不停地有人来视察,有人来督导。其实这背后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不分具体情况硬把干部派下去驻村,也属于形式化的做法。但是反对这些形式化问题,要有限度。

形式化的东西有两面性,即使扶贫干部被迫下乡,他们看到了贫困户的情况,心有不忍,做了些实事,这就是真心帮扶。真心帮扶,最重要的不是帮扶,而是真心。只要付出真心,对方就能感受得到。社会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心与心的感通。扶贫的问题,无论是扶持的还是被扶持的,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