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经验交流

以民生福祉新提升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0年12月29日 08:44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以民生福祉新提升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2020-12-28来源:中国纪检监察作者:郑功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主要目标任务,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不仅如此,《建议》还以前所未有的厚重篇幅对民生领域发展作出相应部署,使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与路径变得更加清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

新中国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一个从饥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的连续性进程。

新中国是在千疮百孔的战争废墟上成立的。面对灾荒遍地、失业满街、西方围堵等种种困难,新生的人民政权坚持把保障民生摆在首位,从救济灾民与失业工人开始,在迅速掀起经济建设高潮的同时,全民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迅速建立起包括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合作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提供免费教育与住房福利,不仅使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而且很快扔掉了“东亚病夫”“文盲大国”的帽子。

改革开放后,伴随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民生发展不断飞跃,继全面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后,城乡居民阔步迈向小康,越来越多的人口跨入富裕生活阶段。短短几十年,我们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民生保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民生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通过脱贫攻坚更是将绝对贫困现象与区域性贫困问题送进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成为现实。一组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民生发展的成就:2019年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已降低到28.2%;所有参保老年人均能够按月领取数额不等的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5亿人,参保率约为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均预期寿命达77.3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20年11月,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支撑这组数据的是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和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制度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所反映的是有14亿人口规模的我国在民生发展方面质的飞跃,已经为新发展阶段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多处强调“共同富裕”,成为普遍关注的亮点,这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既是民生发展目标的升华,更是国家发展目标的升华,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民生为重的发展取向,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民生福祉提升面临新挑战

在充分肯定民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我国民生领域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面临的新挑战亦不容轻视。

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但低收入群体规模仍然庞大。近几十年的全面快速发展,使大多数人过上了物质日益富足的生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低收入群体规模占比依然过大。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占全国居民家庭数的40%、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大约有9亿多人。还有基本公共服务供应相对短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人居环境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现行标准下的一些脱贫人口仍然面临着返贫风险,等等。所有这些,均表明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让低收入群体摆脱相对贫困的境况并过上美好生活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另一方面,现行民生保障制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但教育机会不公、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教育发展不足,贫困、流动、残疾儿童上学仍面临着一些困难,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义务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流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待进一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还偏低,这表明我国教育事业还需要全面加快发展步伐。第二,就业数量不断增长,但就业质量不高。近40年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创造了几亿就业岗位,几乎相当于欧洲总人口的一半,但人口的高流动性表明就业岗位的稳定性较差,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占比仍然偏低,劳动时间过长成为常态,这表明在继续努力增加就业容量的同时,还特别需要提高就业质量,真正让劳动者能够安居乐业。第三,我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国统筹,不同群体养老金水平差距过大,居民参保质量不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97%的人口,但人民群众重特大疾病的后顾之忧并未从根本上解除;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滞后,生育成本、养育成本、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是导致生育意愿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影响到我国人口均衡增长。第四,基本公共服务在发展,但供给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是事实。如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致使高龄、空巢、失能老年人因难以得到相关服务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或成为家庭成员的沉重负担;儿童保育服务的不足,使青年人畏惧生育;残疾人服务的不足,使许多残疾人难以走出家门、参与社会;还有公共文化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服务等均存在供给不足。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往往只覆盖户籍人口而不能惠及所有常住人口。

此外,我国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从轻度向中度快速发展、人口高流动性和人户分离现象常态化,以及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化等新的挑战。所有这些,必须在发展中不断破解,不然就会直接影响到民生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尽管我们已经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发展新起点上,但走向共同富裕依然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付出艰巨努力的长期任务。

高质量促进民生发展须下足真功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为我们描绘了走向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发展上下足真功夫。

坚持“双导向”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一方面,坚持明确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面落实到具体的民生保障制度中;同时应直面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将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作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目标任务加以推进,补齐民生短板,加快优化制度安排,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以积极、理性、可持续的努力不断促进民生发展,并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和激发人民群众奋斗成就幸福的内生动力,使民生发展步入新境界。同时,加快改变民生保障制度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统筹考虑其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以追求民生发展综合效应最大化、最优化为出发点与归宿,促使整个民生保障制度体系能够有效协同地持续发展。

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目前存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群体差距过大的背后其实是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从“十四五”时期开始,需要尽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大约为4亿人左右,未来15年左右应当实施倍增计划,即让60%以上的人口进入中等收入阶层,这应当成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的标志性指标。但要让现在的低收入群体减少到2亿人左右,必须系统规划收入分配改革,做到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同时发力,而持续提高劳动者报酬、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宽新的增加居民收入途径等,无疑是必然的发展取向。

重点优化五项制度。一是优化教育制度。核心是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全面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完善确保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系,同时解决好教育结构失衡、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二是优化就业制度。将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创新适应各种新业态发展的就业政策与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完备的平等就业政策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安居乐业。三是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在收入分配中进一步注入公平性,将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从目前不足50%提高到世界多数国家55%—65%的水平。还要持续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开辟居民创收增收的新途径,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使中等收入阶层到2035年快速壮大到占总人口60%以上的规模。四是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并赋予这一制度自我调节的机能,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真正构建起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层次需求等。五是优化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重视慢性疾病管理和全民健康素质提升,建立健全应对重特大疾病的医疗保障制度,让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本色,让医药供应遵循市场规则并通过公平合理竞争获取合法利益,从而实现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同时加快发展健康产业,促使健康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补齐民生短板方面加快步伐。一方面,走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仍然是低收入群体如何同步发展的问题。在现行标准下的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应当将不断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作为主攻方向,除了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并使之援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外,还需要有新的扶贫举措以巩固并不断扩大脱贫攻坚的成果,促使这一群体在摆脱贫困进入小康后,逐步跟上共同富裕的步伐。另一方面,加快解决养老、育幼、助残服务等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问题。为此,需要全面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持续加大公共投入并带动市场与社会资源等,在不断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持续加大普惠性养老服务、儿童服务与残疾人服务发展力度,建立健全家庭政策支持体系,重塑分类分层分区域的养老服务推进政策,通过着力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确保我国人口实现均衡增长。如果能够在上述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则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而且将更好地实现以民生福祉新提升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需要指出的是,伴随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收入与生活质量仍会存在一定差距,走向共同富裕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走向共同富裕的蓝图和总体行动方案,经过从现在起到明年全国两会对“十四五”规划的细化完善,内容将更加丰满而具体,我们应当有信心如期实现走向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14亿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两点不仅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也将更加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中国的民生发展之路,必将为当代世界贡献出新的制度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