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经验交流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08:28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2020-12-30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纪泽苑 颜旭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在记录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同时,也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面对不时泛起的“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不断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一文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在人类文明已经深度融合的今天,唯有不断交流才能共同发展,唯有相互借鉴才能彼此成就。

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不同文明之间有了交往以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实现共同进步,就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路径。人类为了获得更多样的产品、更先进的技术、更丰富的知识,可以长途跋涉、千里远行,正是凭借着这份勇气和决心,人类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等,它们就像满天星斗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绵延5000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不仅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更是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而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正是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获得了不竭的成长动力,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体,它通过传承和延续体现民族性,也通过开放和吸收体现着世界性。

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人民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的世界,既是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也是开放包容的世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广泛、深入、持久的文明交流,能在潜移默化中搭建起文化的桥梁,构筑起民意的基础,涵养出精神的动力,逐步提升各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只有筑牢文明的基石,抓住文明交流互鉴这把“金钥匙”,在平等对话中寻求广泛共识,在普遍交往中形成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文明交流互鉴是应对世界共同挑战的客观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愈加强劲的时代,也是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连同甚嚣尘上的霸凌主义、单边主义、保守主义,构成了阻碍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风险挑战。“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历史一再证明,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是一种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动力之源,也是不同文明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面对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开放包容、交流沟通,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的《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一文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一重要论述,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方向。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对于丰富多彩的文明世界来说,“平等”,意味着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既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互鉴”,意味着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有可供借鉴的积极成果,我们应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结合本国实际,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对话”,意味着对疏远、冷漠、敌对态度的摒弃,而以宽容、和解的姿态处理不同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差异;“包容”,意味着既不推崇单一,也不强求一律,而是在承认多样、差别、不同的基础上,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国家发展道路的多样化。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犹如一幅壮美蓝图,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描绘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

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必须走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观念桎梏。近代以来,依托先发优势,西方国家不仅建立了自身主导的国际战略格局,也建立了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国际关系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尽管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不时沉渣泛起的文明优越、文明冲突等论调仍在干扰着文明的交流互鉴。实际上,文明优越、文明冲突等论调的背后,无不深藏着一些国家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优越感以及由此而来的霸权思维。在此思维之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严重影响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伴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愈益显示出与时代要求的不相适应。在世界文明发展的新十字路口,人类在呼唤一种崭新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无疑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超越了强权政治和文明霸权主义的思路和选择。

以更有活力的中华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华文明。

激发中华文明创新创造活力。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一种文明能否得到普遍认同,既取决于这种文明蕴含的价值理念是否反映时代发展大势、符合人类整体利益,也取决于该文明自身的活力、实力和影响力。汉唐时期,中华文明能够辐射周边、传播万里,既在于其主张的“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也在于其领先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今天,对于矢志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来说,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无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是更好地为世界作贡献,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面对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也要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坚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让中华文明在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锋中不断发展壮大。

更好传播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同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世界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华文明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更好地走向世界,既要不断丰富内容、提高层次,也要不断丰富手段、创新模式。一方面,要坚定文明自信,既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也要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更好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努力以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且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中华文明,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