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党务指南

把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第一主角”


时间:2021年05月08日 08:48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把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第一主角”
——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
2021-05-07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作者:毛茂林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文艺人民主体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内核、逻辑体系及辩证思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与挣扎。《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把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第一主角”,确立了人民是文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条例》,就要遵循社会主义文艺“人民至上”的思想指南和价值引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开创新局面。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至上”,其实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色坚守和时代创新。对“人民至上”文艺人民主体性实质的正确解读,是《条例》中要求宣传工作承担起“统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职责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文艺一以贯之的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文艺观的生动体现,是贯彻《条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发展思想的主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这确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主调。虽然文艺环境和文艺事业会因时而变、因事而为、因势而新,但是文艺的“人民性”内核坚定不变,契合了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另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文艺“人民性”精神内核的时代延续。《条例》是衡量宣传工作水平和社会主义文艺水准的“度量器”,全面而深入地诠释和阐发了社会主义文艺“为了谁”“表现谁”“相信谁”“依靠谁”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对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延续和创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条例》指出“繁荣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强调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文艺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文艺的素材、主题、灵感都要在群众生活中汲取生成,反映人民思想变化发展,展现人民的巨大创造力和凝聚力,做到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第一,创作生产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作品的“度量尺”就在于是否被人民所接受、是否被人民所喜爱,形式的热闹花哨是表面文章,内涵深刻、思想深邃才是永恒的主题。第二,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高原”与“高峰”并存、“数字”与“精华”并行,摈弃文艺作品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简单粗糙,铸就“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气势。社会主义文艺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第三,加强展现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创作。针对当今文艺创作中仍存在的浮躁之风、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以及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网络文艺带来的风险问题等,《条例》提出了一系列面对现实、贴近实际、回应期待的变革文艺话语体系的思想观点。因此,要加强展现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创作,交出反映新时代、体现新作为、书写新生活的精品答卷,努力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把人民满意作为社会主义文艺评价标准

《条例》指出,发展文化文艺要“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规范和改进文艺评奖,引导文艺思潮和审美鉴赏”。只有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人民满意作为社会主义文艺评价标准,才能充分彰显文艺的人民主体地位。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文艺评价标准。自觉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使社会主义文艺经得起人民的考验和审查。这既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美学的、历史的”文艺形式及内容鉴赏双重准则,又延续、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把科学理性的文艺批评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清扫车”。文艺批评不是信口开河、主观判断,而是要基于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喜好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条例》突出了新时代宣传工作的文化文艺方向要营造社会良好风尚、提高大众审美情趣的要求。一部好的作品必须经得起人民评价及市场检验,因此,要充分发挥文艺批评除瘴去疾、昂扬风清气正人民主体评价标准作用,杜绝当下文艺领域尚存在的缺乏艺术科学精神、美学追寻失落、搁置人民主题的病象,确保文艺始终反映好人民心声,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立足根本、立足本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而不是脱离根本、罔顾源头。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对我国优秀文艺的传承,要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源源不断涌现出展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优秀作品,让中国优秀文艺以鲜明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屹立传扬于全世界。二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诉求,净化社会主义文艺环境。倡导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品位、高格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推进宣传工作的实效、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避免让文艺变成沾满铜臭的“市场奴隶”。三是及时针砭抹杀、否定历史和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大力批判“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坚定文化自信,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文艺观,更好实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