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经验交流

在“两个结合”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时间:2021年07月27日 10:23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在“两个结合”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021-07-26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杨英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两个结合”的提法,出现于党的文献中尚属首次,其重大历史意义、时代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昂扬的、蓬勃的文化自信,我们当深悟之、躬行之。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选择马克思主义?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早已存在,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正如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所指出的:“马氏(马克思——引者注)以前也很有些有名的社会主义者,不过他们的主张,不是偏于感情,就是涉于空想,未能造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与系统。”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共产主义社会,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念。“共产主义”虽是外来政治术语,但大同世界的理想在中国却是古已有之。从较为系统地阐述理想世界的《礼记·礼运》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对这一理想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真理性,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催生了掌握这一理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总结和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份数千年的珍贵历史遗产。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认真研究中国历史的空气不浓厚,批评道:“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里,毛泽东把总结和承继中国的思想资源,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之根。

1973年,已到人生暮年的毛泽东更是谆谆教诲,“政治局委员要懂得一点历史,不仅中国史、世界史,分门别类的政治史、经济史、小说史也要懂一点。从乌龟壳到共产党这一段历史应该总结。”毛泽东强调要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纳入以“乌龟壳”所象征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这样一种大历史观有着深刻的含义:就是要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进而带领中华民族持续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之角度,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虽然源于西欧,但其理论具有世界性、未来性,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掌握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群众,就必须经历民族化。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也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要同接受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同其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而马克思主义从内到外都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自然,融入中华文明内核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二路径。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一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指明了坚定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文化自信之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高度自觉,不仅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认知,更源于对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中国未来之发展动力、潜力的深刻认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沉着应对,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社会的凝聚向心作用彰显无遗。

尽管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不少阻力,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敞开大门欢迎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因时而动、与时俱进,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断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所积淀的最深层精神追求在新时代中国的自然表达,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的理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