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网上党校

对马克思劳动正义问题的三重追问


时间:2021年10月09日 09:52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对马克思劳动正义问题的三重追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刘同舫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学界对马克思的正义理论研究较多,关于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的研究也积淀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融合在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整体性解读中,总体上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为什么要提出劳动正义问题?这里主要涉及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劳动正义问题是否存在,是否能够实现?第二,如何解读马克思对劳动正义问题的研究与叙述?第三,当代社会劳动的发展应该怎样从马克思劳动正义的相关叙事中汲取养分?

劳动正义问题的提出

劳动正义问题是怎么来的?劳动不正义的根源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为现在的政治哲学研究开辟一个新领域,并从劳动正义问题入手为这个新领域探寻合法性基础,以确保其理论的合法性。劳动正义问题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应该说现代政治哲学围绕正义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阐释,但涉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和正义思想,劳动正义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也可以说劳动正义与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建构是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从1847年开始,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为标题,陆续在《新莱茵报》上发表了五篇社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恩格斯说:“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很多人都不能到达山巅来俯瞰整个场景,马克思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抓住了那个时代的轴心,即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叙事中包含对劳动正义问题的反思和阐发。

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中,我们能够发现什么问题?概括来说,是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这里也就自然涉及劳动正义的相关问题。从事劳动,我要获得什么?我能获得什么?劳动跟劳动所得不匹配,这是不是一个正义问题?在资本主义主导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中,“资本正义”与劳动正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构建与其对劳动正义问题的阐发紧密相关,他抓住了资本主义时代劳资关系的轴心,并从人类劳动本质出发,通过审视劳动方式和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为探讨劳动正义以及其他正义性问题提供真实的起点。劳动的不正义肯定是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导致的,马克思从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中发现了生产关系的中介作用,这是马克思比其他思想家高明的地方。

马克思的理论目的是推动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认识自身的使命,如何探明这一点,首先要明晰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整体上处于被盘剥、被剥削、被压迫之中,工人阶级的这种社会地位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过程中生发的不正义问题。劳动及劳动正义问题的生发,可以说构成了马克思学说的一个基石,是马克思学说的始源问题,我们可以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进行认识,甚至上升到社会本体论的高度展开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揭示和批判、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建构和阐发都贯穿着“劳动正义”这一核心命题。在本体论的叙事逻辑下,马克思将劳动正义作为判别社会存在是否正义的本体论根基,且在更深层次的劳动本体论维度指明了劳动自由和劳动解放之于实现劳动正义的重要作用。整体来说,劳动正义问题是真实存在的,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和剖析推动了其自身思想体系的革新与发展。

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的多重维度

劳动正义问题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革新和建构密切相关,或者可以理解为——劳动正义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存在的核心命题,我们应该从哪些维度展开具体的探究?

“劳动异化”概念非常重要,“劳动异化”是劳动的不正义导致的结果,同时是劳动不正义的集中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处在异化中的劳动客观上确实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性的同时,马克思深入反思了现实社会生产中“正义”的虚幻性特质(这个正义是要加引号的,它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制造出来的假象)、确立了人们对劳动正义性的价值诉求在人的存在方式中的逻辑先在性地位,以劳动正义性为基本参照揭示了人的生存的历史性、理性认识的有限性和多元价值之间的矛盾性,充分显露资本逻辑支配下人追求物的欲望的劳动方式和生存状态,对人生存发展的本质需要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体现的劳动正义思想充满了对诸多“正义”观念和原则的批判,包括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劳动正义理念的批驳,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正义”“经济正义”等具体形态的驳斥,并最终将批判矛头指向作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些批评聚焦一个基本立足点,即我们所探究的劳动正义是与人的存在攸关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应该紧扣的主题,必须认识到马克思剖析劳动正义问题直指其根源的本体和最根本的困境。马克思的多维批判包含其对现实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的双重批判。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对造成劳动非正义因素的批判回溯到了人的历史性存在前提这一问题;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批判围绕资本与劳动之间交换关系的逻辑前提而展开。基于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框架,可以发现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不是关于姓社姓资的问题,而是揭示资本本性必然蕴含的对劳动的否定,对劳动的异化。只有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才能够真正解决劳动正义的问题,并实现劳动正义。

深入社会关系的总体逻辑中把握劳动正义问题,这就确定了劳动正义问题存在的根源,也就把握了其生成的历史逻辑,这样就有可能真正理清劳动正义问题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演进规律。我们必须把握马克思主要论述的资本主义劳动正义问题的表现形式,即劳动正义与“资本正义”“经济正义”之间的对立与冲突,透视这一问题的现实生成逻辑及其与资本权力逻辑的深层联结,进而推导劳动正义问题形式背后人的存在本质和劳动自由这一实质依据的理论逻辑。

劳动正义的当代阐释

当今,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没有技术的进步,就没有生产力的飞跃。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进步与劳动正义问题密切相关,这种关联突出表现在科技创造中劳动的知识产权问题。这是当今各国之间竞争的一个核心问题。

“知识产权”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之内对其成果的所有权,“知识产权”问题事关劳动财产和所有权。为了与劳动能力和劳动所得之间的正义关系相呼应,理应对“知识产权”给予制度形式的保护。但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仍然为资本主义国家所掌控,这一制度显然沦为“少数人”维护其特权利益的物质工具,这就违背了劳动正义的价值本义。“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旨在化解现实的利益冲突,但寄生在资本逻辑关系中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就是资本持有者的利益主张,知识从产出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涉及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等多方权利主体,不同权利主体力量的悬殊必然导致制度设计向强势的利益主体倾斜,反而造成利益的多元分化和冲突,进而导致不同主体国家对知识生产中强权倾向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这种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制度的非正义性加深了现实生活中的劳动不正义。人类社会演变到今天所沉淀下来、留传下来的是一整套国际交往规则,这些规则应当体现劳动正义,而这些规则怎么体现正义,全球化各参与主体如何与时俱进地革新全球交往规则以进一步维护正义等,是涉及当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问题。

当今之所以愈加关注和强调劳动正义,主要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性生产活动中,劳动正义依旧是一个问题。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揭示和分析,我们应当理性对待这些观点,不能丧失自身主体性意识而掉进西方陷阱之中。我们应该建构一套自身的思辨逻辑,并诉诸这一思辨逻辑观察西方学者的思想,不管是罗尔斯的“正义论”、齐泽克的“权利的游戏”、巴迪欧的“哲学宣言”,还是伍德论“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虽然带有天然的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但是跟我们所讲的不是一个道理,要避免盲目追随,应当辨析地看待。辨析实际上就是批判,应当在研究马克思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西方学者的正义思想加以批判和反思。笔者本人并不否认西方的思想所具有的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国家面临的“问题域”以及理论目的存在显著差异,这就决定了对其的回答方式与结论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回到西方学者的尺度和轨道上,不能借用西方学者的尺度来强调所谓的价值规范性。我们提出的劳动正义就是马克思的规范性,这样的理论自信值得进一步推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