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党务指南

全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要求


时间:2021年12月28日 11:28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全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要求
来源:江西日报作者:罗志坚 周文超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时代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用“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理解精神实质,系统掌握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实践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各方面,在推动更高水平良法善治的时代进程中不断彰显其实践品格、展现其实践伟力,切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

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大量法律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和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明确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和部署安排,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有效实施,谱写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崭新篇章,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误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党和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统筹“两个大局”需要,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越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振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指导,是在法治领域提振中国精神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治国理政的智慧,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立足中国法治实践、解决中国法治问题,探索中国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到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再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论述,这些思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法治认识的逐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依据、本质特征、价值功能、内在要求、中国特色、基本原则、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系统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到了新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正确指导,我们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相适应,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价值、制度实践以及相关关系的理论研究,突出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振中国精神、凝聚法治力量,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升法治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在中央苏区就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1930年至1934年10月期间,中央苏区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令达130部以上,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同时还建立了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体系,为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确立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立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从理论高度上贯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贯通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贯通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党的领导各个方面,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以此为总抓手,从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极大提升了法治成效,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向更深层次发展,就越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挥更重要的推进和保障作用。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法治领域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必须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持续着力提升法治成效,将法治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夯实法治基础

法治文化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代表着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发展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法治动力、发展方向和法治水平,是影响法治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又学习借鉴了国外法治文化成果,为谱写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篇章提供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律要发挥作用,既要求有完善的法律,更需要有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而法律信仰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健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刚性约束日趋完善,但是,法治文化的软实力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当前,社会上信关系不信法、信人情不信法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不足,凡此种种,都是法治文化建设薄弱、法治文化发展不充分的表现。

实践充分证明,法治文化建设薄弱,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必将弱化法治实践效果,影响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真正管用的法律,不只在纸上,更要在心里。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发挥法治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和持久性功效,重点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领青少年这个“未来”,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不断筑牢法治观念、营造法治氛围、提升法治素养,不断厚植法治中国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让法治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法治根基。

(作者分别系江西省委党校一级巡视员、教授,研究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