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党务指南

以坚定文化自信担负“不忘初心”时代使命


时间:2022年04月27日 09:33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以坚定文化自信担负“不忘初心”时代使命
来源:南方日报作者:顾保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既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牢记“使命”的时代担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在认同、遵循和担当中增进文化自觉,在传承、借鉴和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为全球治理和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5000年悠久历史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魂脉”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丧失了根脉、丢掉了灵魂,就无法立足于世,更何谈发展壮大。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象征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关怀、道德规范,是国人的精神灵魂内核。其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厚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丰厚精神滋养和文化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历史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根基命脉,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滋养,为实现“初心”厚植了中华底色。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来源。首先,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精神为内核和价值取向的先进文化,是支撑党和人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抵御外侮,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精神脊梁。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人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共同构成了党领导人民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年代战胜敌人、夺取政权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次,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所创造形成的先进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实践证明,革命文化积淀着共产党人忠诚可靠、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优良精神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为实现“初心”厚植了红色基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灵魂导引。首先,思想价值观念是文化的灵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文化思潮中居于主流地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代表着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潮流,在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党和国家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导引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中国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昂首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思想基础和方向导引,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了根本的价值认同,为实现“初心”标明了时代特色。

二、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初心”的时代担当

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忘初心,“心”存着文化自信的力量。这种“初心”源自中华文化的千年积淀,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刻苦奋进,产生了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多位世界闻名的思想巨匠,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巨大的众多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伟大文艺作品,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恢弘壮阔的伟大工程;这种“初心”源自民族精神的千年传承,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初心”源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导引,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有方向引领。

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表明,只有树立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一个民族孜孜以求的复兴梦想才拥有灵魂。不忘初心怀揣民族复兴之梦,文化自信则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并非依靠穷兵黩武或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和影响力;“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才是中华文化的生存禀赋。正是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才使得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才使得中华文明绵延至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自强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心”的强大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马克思认为,文化是影响制度变革的深层次因素。因此,文化在制度文明建设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中国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文明强国,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东方治道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与中国哲学思想,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值得当代借鉴的系列传统制度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文化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国际关系新范式的建构贡献了中国智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理念正逐步成为应对人类生态危机的共识;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上,“立己达人”思想为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基本准则;而对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思想,更是成为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必不可少的珍贵理念。近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融合创新过程中,形成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为当代中国社会制度的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制度的选择以及全球治理的道路追寻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贡献了丰富的中国智慧,体现了当代中国的自信。

三、厚植文化自信于中华沃土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要以增强文化自觉为主要着力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认同自身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和创新创造的活力。相反,抛弃或背叛自身的民族文化,则会与自身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并称的第四个“自信”,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增强文化自觉,首先要深刻认识文化在引领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其次,要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充分认识文化发展同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间的关系,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人民文化素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理性审视自身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并非“妄自尊大”,而是对自身文化保有尊敬和热爱、对其发展充满信心。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抵御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理性审视、科学看待自身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秉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深入挖掘和提炼自身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使之成为涵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包容、借鉴、吸收优良外来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民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其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重要表现。传承5000年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在坚守本源的基础上以非凡的自信包容、借鉴并不断吸收优良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保持活力、实现永续发展的。以积极学习借鉴的态度来推进文化开放,吸纳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有益成分,使优良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进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果,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交流。

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不仅源于辉煌的历史,更来自光明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机。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首先,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独特精神内核和自身延续风格的完整文化体系,是我们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一旦丢掉,也就割断了文化延续的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其次,要坚持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发展。任何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时空条件的影响,受到当时的经济状况、认知水平、地域特点、社会制度的制约,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协调适应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过时或糟粕的东西。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结合新的实践要求和时代特征进行辩证取舍,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摒除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照着”讲下去,而是要在继承和创新中“接着”讲下去,对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对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予以保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表征和现代形式,增强其影响力、提升其感召力、激活其生命力。

(作者:顾保国,《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